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台北區9家醫院之因應高風險傳染性疾病的個人防護裝備穿脫差異分析

防護措施

口頭

台北區9家醫院之因應高風險傳染性疾病的個人防護裝備穿脫差異分析

The Analysis of Using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9 Hospitals in Taipei

面對新興和再浮現傳染病,或是常見傳染性疾病之醫療照護,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的使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然而有許多影響因子決定PPE是否適當且有效的被使用,例如PPE本身的類型、尺寸和品質、病人區的PPE可近性、使用者的任務負擔量、醫療行為風險程度和工作環境等。理想的PPE使用,不僅是靠使用者的穿脫技巧能力,也須有支持系統的輔助,例如政策、團隊合作、培訓工作和安全文化。本研究乃透過疾病管制署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之種子師資培訓課程,藉由9家醫院之高風險傳染性疾病的PPE穿脫實務示範和同步影像記錄,進行PPE品項、穿脫順序、定量螢光殘留測試結果的差異分析比較。其中7家醫院示範連身型隔離衣雙層防護版之PPE穿脫步驟,穿著部分平均10個步驟(範圍8-12個),有4家醫院是先穿連身型隔離衣和內手套後再戴N95口罩,有2家醫院之外層手套不包覆外層隔離衣袖;脫除部分平均19個步驟(範圍12-25個),有3家醫院之脫除外層隔離衣動作會汙染內層手套,有2家醫院之脫除連身隔離衣動作,其內層手套會同時接觸隔離衣外側和內側(有汙染風險),然7家醫院之脫除每一種PPE間均有再執行手部衛生,螢光殘留檢測全部合格。另2家示範一般隔離衣單層防護版,穿著部分平均7個步驟,脫除部分平均10個步驟,均有發生螢光殘留情形,一為螢光劑污染身上衣服前胸及上臂部位,分析原因為該款隔離衣為不織布材質,導致部分螢光劑穿透,且脫除隔離衣之動作不良,導致隔離衣外側螢光劑沾染衣服。另一為螢光劑汙染臉頰,分析原因為脫除護面板後,有舉手移除頸部隔離衣綁帶和低頭檢視側腰隔離衣綁帶動作,導致上臂隔離衣袖外側之螢光劑沾染臉頰所致。故雙層PPE可提供較完整之保護,適用於接觸高風險傳染性疾病病人使用,然而穿脫步驟繁瑣且需依取得裝備款式、材質和配合硬體設備進行PPE穿脫步驟設計。在有限的資源和教學時間下,除了穿脫步驟之教學,建議需傳達PPE穿脫之重要核心概念及避免自我汙染之細節和技巧示範。另在PPE的選用,建議需瞭解該產品材質和設計考量,可否補強缺點或需更換品項,例如高風險傳染性疾病因應之隔離衣建議為拋棄式防水隔離衣;另PPE是否提供多種尺寸,供所有人員著裝後,均能完整保護皮膚和衣物又同時能方便執行業務動作。透過各參與醫院之智慧結晶與經驗分享,期望能增進感染管制從業人員優化PPE相關教育培訓工作之能力,共同提升面對未知疫情的因應準備。也期望未來可進一步透過實證研究確認PPE使用的有效性。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