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某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推動COVID-19防疫新生活運動經驗分享

防護措施

壁報

某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推動COVID-19防疫新生活運動經驗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of a residential mental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 promoting the new life of COVID-19 epidemic prevention

目的:
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COVID-19疫病整備,深刻感受到傳染病管理重要性,再開啟及延續後疫情之防疫新生活運動,抵禦未來新興傳染病疫情變化,更勢在必行。
方法:
某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住民40床、員工5人,佔床率95.00%,平均年齡48.60歲,無65歲以上住民,與院本部共同院區,2層樓建築,1樓男住民、2樓女住民,34.00%每日往返社區工作、66.00%院本部各場域復健。併有慢性病者14人(佔35.00%),又三高疾病者佔31.58%。COVID-19防疫期間出入管控、增洗手台、全程戴口罩、暫停訪客及限制返家、暫停集體活動、減少外食等,社區接觸驟減。後疫情階段,漸須恢復日常,除持續抵抗力、衛生習慣外,機構力行強化防疫新生活運動五大重要策略:一、兼任護理師及感管護理師生活指導:再次確認正確洗手,避免用手觸碰眼口鼻,口罩標準配戴,出入機構持續TOCC、體溫量測,健康管理紀錄,流感疫苗接種。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口密集、大眾交通戴好口罩。二、餐飲禮儀教養:減少外食,能自備餐具,飲食時採隔板或梅花座不交談,不共餐共食分食。三、社交(聚)距離:活動團體調宜為戶外或室內通風及安全距離。非必要不參加室內100人、室外500人以上聚集,無法與他人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則戴好口罩。四、物資管控及環境清消:維持足夠防疫物資及適當使用,口罩濕髒破即換丟入垃圾桶,前後正確洗手。自身物品及環境每日定期清消,例如:手機以75%酒精消毒。五、養成通報習慣:警覺傳染病症狀,立即通報機構負責人,誠實不隱匿,單獨密觀,防護裝備,盡早確診。
結果:
將預防感染習慣融入教養實屬不易,透過共同部署,全員能做到防疫新生活,包括:人員皆能正確濕洗手後進入機構,假日在機構內煮食不外食住民也增加。針對全體人員訪談,也表示防疫期間少有生理疾病,正向肯定。突擊稽查用餐禮節、戴口罩標準、洗手遵從度及正確性,都能確實遵守。原2017年流感疫苗接種率81.08%,逐年提升至2019年97.44%,2020年更達100.00%。
結論:
COVID-19戰疫之前,多數人對防疫衛教措施較不在意,一場新興傳染病改變原居家生活模式,雖也抱怨隨身攜帶洗手液及口罩麻煩,仍願意努力習慣,將防疫內化為日常,也更願意疫苗接種,做到傳染病預防,同時守護他人及機構,期能將防疫經驗提供給同性質機構。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