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降低血液培養汙染率提升檢驗品質成效
投稿分類 其他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降低血液培養汙染率提升檢驗品質成效
投稿標題(英): Reduc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投稿摘要: 壹、前言 血液培養是臨床上確立菌血症最直接且明確的診斷方法,培養報告可提供醫師治療依據,包括是否使用抗生素、種類及期限,若採檢血液時遭受汙染,可能導致醫師誤判,甚至增加抗生素使用與醫療費用及延長病人住院天數。根據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檢驗科108年1月到12月統計數據中發現本院急診室的血液培養污染率平均為5.9 %,加護病房平均為 0.9%,病房平均為 2.7 %,明顯發現急診室血液培養污染率高於其他單位,也比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標準3%高出1.9倍。 貳、問題分析與改善計畫 (一) 問題分析: 圈員以臨床實際狀況分析血液培養汙染常見的原因,再以實際查核的方式找出造成血液培養汙染的要因。圈員發現全院標準技術規範不詳盡,無標準技術規範可依循。圈員針對急診同仁採取血液培養的查核過程中,發現常見要因為「病人皮膚清潔度低」、「未正確洗手」、「採檢物品放在病床上」、「注入血瓶時未更換針頭」、「消毒範圍未達10公分」、「消毒後等皮膚乾燥時間不足」。 (二)改善計畫: 1. 原因:對血液培養認知不足 對策:實施人員教育訓練,參與護理師會議,宣導改進程序,宣導期間與檢驗前 處理一併加強教育,介紹降低血瓶污染率對於檢驗與醫療照護的重要性 2. 原因:抽血過程不易,病人不配合 對策:觀察執行困難者給予輔導,每個月將血瓶污染率呈現給護理部,協同採檢經驗豐富者教學,並強調降低血瓶污染率的重要性 3. 原因:急診同仁無完整的技術規範可依據並執行 對策:制定「採檢血液培養作業指導書」,於108年3月26日急診科會時宣導採檢血液培養稽核表內容。宣導前測85分,宣導後測95分,認知提升10分。 参、結論與討論 經過團隊的合作,除了團隊溝通以及能力分配標準化的重要性之外,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手法為找出問題的癥結點,直接針對重點做改善就能有效解決問題。由魚骨圖、柏拉圖等QCC 7大手法分析影響問題的原因,並掌握事實統整並數字化,提高圈員之間理解能力也使執行者一目瞭然。 血液培養汙染率其中護理人員占很大因素,本次統籌與急診的溝通是主要核心,除了將統計分析資料與各主管協調,期間的教育訓練與宣導也需護理人員們配合,執行上需要花更多心力統合同仁的時間,也發現護理人員雖均已參加過多次教育訓練,工作上仍會不達標準,大多因為忙碌或是護理人員遵從性差,而經由本次專案執行過程充份讓護理人員了解降低血液培養汙染率之重要性,並達到人力成本與耗材之有效運用,提高本科之醫療服務品質。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