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困難梭狀桿菌毒素的三種檢測方法之比較
投稿分類 微生物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困難梭狀桿菌毒素的三種檢測方法之比較
投稿標題(英): Comparison of three assays for detec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投稿摘要: 前言: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 difficile)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厭氧性桿菌,常會引起導致嚴重腹瀉、偽膜性大腸炎,甚至引發敗血症與死亡。許多文獻指出,此菌產生的毒素是引起抗生素相關腹瀉的主要原因,另外菌會形成孢子,所以能存在於惡劣的環境導致醫療環境不易清除。由於此菌在實驗室以傳統細菌培養方法,需使用特殊培養基且無法檢測出其毒性。因此市面上許多商業檢驗套組可供檢測毒性,大多皆可提供快速檢驗結果並易於使用。然而,許多研究強調他們缺乏敏感性。本研究目的即為提升困難梭狀桿菌毒素檢出率,分析臨床上常用的三種不同方法學檢測方法之差異。方法: A廠牌 EIA kit以及B廠牌novel EIA kit,其敏感度(Sensitivity) 和特異度(Specificity) 分別為100%、95%,以及87.8%、99.4%;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和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分別為96.7%、100%以及95.8%、98.1%,先以10例糞便樣本分別檢測A、B廠牌及C廠牌Real-Time PCR後分析差異,再將Real-Time PCR陽性糞便檢體接種於C. difficile CHROMagar,於厭氧環境37℃下培養24小時後,以1.0、0.5及0.2 McFarland濃度菌液比較A、B廠牌敏感度。結果: 以糞便樣本測試結果A廠牌GDH 陽性4筆、Toxin 陽性3筆; B廠牌GDH 陽性3筆、Toxin 陽性0筆; C廠牌Toxi陽性3筆、027 strain陽性0筆。以菌株菌液測試A廠牌、B廠牌GDH及Toxin皆可檢出陽性,進一步調整菌液濃度後發現,A廠牌1.0、0.5及0.2 McFarland濃度GDH雖然皆可檢出,但Toxin在低濃度下無法檢出; B廠牌則是三種菌液濃度皆可檢出GDH及Toxin。 結論: 有礙於實驗室成本及配備限制,許多實驗室都採納疾病管制署之建議,先以EIA方法進行初步篩檢,採用兩階段方式進行C. difficile檢測,因此選擇敏感度好的EIA可避免醫師延誤診斷。本研究發現,B廠牌以菌液檢出率雖比糞便檢出率佳,但由於菌液非原廠建議及臨床需求的檢驗來源,因此A廠牌的表現仍較高於B廠牌。近年來,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病例數逐年上升,美國及歐盟皆有大規模監控系統,反觀台灣醫療照護對於困難梭狀桿菌的檢驗方法與相關感染管制隔離措施應有良好的措施,減少醫療院所傳播。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