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婦產科病房消毒溶液管理之監測經驗分享

感控監測

壁報

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婦產科病房消毒溶液管理之監測經驗分享

Monitoring experience sharing of disinfection solution management in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ard of a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in the south

前言
醫療機構之消毒溶液品質管理是為了提供病人安全防護的重要管理,消毒溶液基本條件以清潔、乾淨為主。護理臨床單位有些承襲已久的作業流程或配合專科醫師之照護規則,一些看似微乎其微之常規工作,可能衍伸為院內感染之問題。本文的目的在指出:透過感染管制師的環境稽核將婦產科病房沿用逾十多年之久的會陰沖洗液(1:1000Aq-BI)及消毒溶液之存放桶(無清潔、保養維修紀錄)進行採檢培養;在獲得消毒溶液存放桶培養結果長出致病菌時,為避免造成病人伺機性感染,針對該病房的會陰消毒溶液及管理模式進行改善措施。
現況分析:
1.婦產科病房沖洗用的消毒水溶液(1:1000Aq-BI)由藥庫統一泡置,每桶容量為10000c.c.,提供單位領用存放,固定由大夜班人員將沖洗用消毒水倒入恆溫之儲存鐵桶中(溫控40度C)。
2.針對該儲存容器之查核,發現無保養、清洗之維護紀錄,故該容器有使用安全之疑慮。
3.單位在進行溶液填補過程中,未將剩餘溶液排空與清潔,雖為消毒水溶液(1:1000Aq-BI),長年加溫使用,有微生物滋生之疑慮。
改善措施:
1.實證查考:進行文獻查證,參考他院會陰沖洗消毒液使用之做法。
2.跨科室協商:感染管制組與婦產科主管進行會議商討,沖洗用消毒水(1:1000Aq-BI沖洗液)臨床之效益與存廢之可能影響。
3.針對消毒液及儲存桶進行採檢:
針對水龍頭出水口內膜、水龍頭放水之水質(已泡製之沖洗液)、沖洗桶內壁、沖洗桶內加熱棒周圍及藥庫泡製之1:1000Aq-BI沖洗液進行採檢培養。
結果:
因微生物培養結果有細菌之孳生,加上實證之查考及參酌他院做法,故取消桶裝沖洗液之會陰沖洗模式。支持取消該臨床作業模式之依據係因採檢之生物膜培養結果有多處長菌:1.水龍頭出水口內膜:GPC;2.沖洗桶內壁面:GPC;沖洗桶內加熱棒周圍:GPC、GPB及Mold。藥庫泡製之1:1000Aq-BI:No growth。
結論
臨床為了落實標準作業而制定所有的工作流程,除了因應工作之便利性,或默許已久的潛規則,仍須透過定期的檢驗與環境監督,活化工作思維,對墨守成規之作業流程進行實證查考,才能讓病人得到安心與安全之照護。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