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應變風險

其他

口頭

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應變風險

Applying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Response for COVID-19

前言
2019 年底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造成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並迅速傳播至世界各國。南部某醫學中心以醫院應變指揮系統(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HICS)訂定應變架構,其新興傳染病則屬於主要災害或危機事件之一。每年進行危害脆弱度分析(Hazards Vulnerability Analysis, HVA),2013 年至2019 年分析結果顯示新興傳染病皆位於前五名,雖每年皆辦理2 次桌上型及實地演練,但考量COVID-19 疫程及擴散範圍與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相似,為了防患未然,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 期能具體優化個案醫院COVID-19 應變流程。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可用於優化新興傳染病應變的策略,但目前缺少實務執行報告。
方法
南部某醫學中心成立專案小組運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依序繪製COVID-19 應變流程,分析潛在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進行危害分析及決策樹分析,提出並執行因應對策,最後評核專案執行成效。
結果與討論
專案小組成員以決策樹分析(Decision Tree)從COVID-19 應變主流程及次流程中分析出潛在失效模式及失效原因,包括:人員未配合TOCC管理、負壓隔離病床滿床應變、支援照護醫護人力有限等。擬定對策,如:整合性醫院檢疫系統、設立自中港澳返國人士非感染症門診及戶外慢籤領藥區、設置防疫專用病房、規劃科技輔助隔離病房病人照護及主動式住院病人監測(住院中未改善肺炎監測系統、住院病人、陪病者及訪客監測暨咳嗽群聚事件警示系統、住院病人胸部X光篩查機制)、訂定防疫津貼及獎勵制度等作為。入口檢疫站的處理時間可降至15-30秒,戶外候藥時間的部分,非預約連續處方箋領藥者之候藥時間約為26分鐘,預約連續處方箋領藥者之候藥時間約為4分鐘,整體滿意度98.50%,有效節省了候藥時間。在科技輔助防疫作為的努力下,目前本院無院內傳播發生。
結論
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應變新興傳染病疫情時,有助於盤點與分析可能的風險,進而協助策略擬定與執行。由於疫情仍於應變階段,專案小組使用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可有效檢視,並優化應變流程,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應變風險,而醫院亦隨疫情演變持續研擬因應對策,動員全院同仁執行,期能提供病友更安全的就醫環境。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