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某醫學中心2018-2020年伊莉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spp.)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初探

感控監測

口頭

某醫學中心2018-2020年伊莉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spp.)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初探

Investigation of Healthcare- associated Elizabethkingia spp. Infections in Medical Center2018-2020

前言: Elizabethkingia spp.屬嗜氧、非發酵葡萄糖格蘭式陰性桿菌,分布在各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水、土壤、植物或動物消化道中,甚至在醫院的各種環境中也可以生長。成人及兒童病房、小兒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病房等都曾發生與Elizabethkingia spp.相關群突發感染。Elizabethkingia spp.含許多菌種,檢驗儀器需要足夠鑑別度區分才能鑑別出不同菌種間差異。2017年文獻報導以常見微生物鑑定技術MALDI-TOF或Vitek 2 GN鑑定出的E. meningoseptica菌株,再以16S rRNA定序鑑定後,發現有59.3%其實是E. anophelis。本院檢驗室持續滾動式更新數據庫資料,本研究分析2018-2020年Elizabethkingia spp.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菌株,了解Elizabethkingia spp.分布、變化,及可能造成感染原因等危險因子,進而採取適當感管措施。
研究方法:採回溯性觀察研究法 (retrospective study),收集 2018至2020年間住院病人醫療照護相關Elizabethkingia spp.感染個案資料並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個案之判定為,住院中留取之檢體培養結果發現Elizabethkingia spp.且符合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之個案納入研究對象。由專任感染管制護理師依台灣疾病管制署2018年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進行監測並記錄,且經感染症專科醫師確認。資料收集包含基本屬性、侵入性導管使用、抗生素使用等。
結果: 2018-2020年Elizabethkingia spp.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菌株共141株,分別為E. anopheles(58.7%)、E. meningoseptica(39.9%)及E. miricola(1.4%)。2018年共62株,其中E. Meningoseptica佔多數88.7%、E. anopheles11.3%。2019年共49株,其中E. anopheles增加至95.9%、 E. miricola為4.1%,E. meningoseptica 0%。2020年共27株,皆為E. anopheles(100%)。感染部位最多為血流感染114人次(80.9%)、其次為其他部位感染12人次(8.5%)、呼吸道感染10人次(7.1%)。51.8%發生於加護病房、48.2%發生於一般病房。2018至2020年間共發生199人次Elizabethkingia spp.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個案以男性佔多數(82%)、女性佔少數(18%),平均年齡78.2±10歲,潛在疾病為糖尿病35.2%及惡性腫瘤0.1%,長期臥床者佔55%。感染前住院天數平均38(4-230)天、感染前住加護病房平均天數為20(4-130)天。感染前30天內曾經使用過抗生素比例高達96%,分析菌株藥物敏感性試驗,對Amikacin、Ceftazidime及Imipenem三大類抗生素皆產生100%抗藥性。
結論: Elizabethkingia spp.廣泛存在於醫療照護環境中,包括加護病房、水龍頭、水槽、呼吸器等皆可見其蹤跡,也曾造成國內外醫療院所群聚事件。隨著醫療的進步,可以更進一步鑑定出不同的菌株,提供更正確使用抗生素的參考。感染管制措施仍需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防護措施,儘快移除侵入性管路、落實抗生素管理。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