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生物安全經驗分享

防護措施

壁報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生物安全經驗分享

New Coronavirus (SARS-CoV-2) Biosafety Experience Sharing

前言
2020年爆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世界各地,我國於2020年1月15日起公告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為提供與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新型冠狀病毒之臨床檢驗,遵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引規範來檢視實驗室落實執行度。

方法
檢驗部門對涉及COVID-19病人或疑似病人檢驗工作制定,進行生物風險評鑑,並訂定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含檢體檢驗之標準作業程序(SOPs)、人員安全防護知能及個人防護裝備(PPE)等。

針對人員之生物安全訓練及防護知能,人員需依規定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訓練:新進人員8小時,在職人員每年4小時,且需能正確及熟練穿脫及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並進行N95密合度測試。

對於常規檢驗(包括血液學和臨床生化學等),分裝、稀釋檢體或進行細菌或真菌接種培養基等操作,遵循疾管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引」之檢體操作生物安全規定,於生物安全第二等級 (Biosafety Level 2,BSL-2)進行,遵守相關優良微生物操作技術,穿戴個人防護裝備符合指引要求,任何可能產生氣膠步驟(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s,簡稱 AGP),須在 BSL-2 實驗室之第二級生物安全櫃(Class II BSC)內進行。

實驗室除汙消毒及感染性廢棄物之處理,工作檯面有感染性生物材料濺出、明顯汙染情形時、或操作結束後,使用具有明確去活化效果之消毒劑,並遵循製造商對於使用濃度、處理時間及操作注意事項之建議,以確保達到除汙目的,使用防漏容器盛裝廢棄的檢體及培養物,於固定蓋子後再棄置於專用之廢棄物容器中。實驗室制定緊急應變與意外事件之處置,訂有緊急應變計畫、溢出物處理程序及意外事件通報流程,並每年至少一次應變演練。

結果
實驗室15位醫檢師皆能正確及熟練穿脫及使用個人防護裝備,N95密合度定性測試,有2員第一次未通過考核,經複測後通過。新進人員及在職人員皆依規定完成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時數。

COVID-19風險評鑑有四項評估風險等級達6,經增加增加控制措施可將風險等級降至為3,針對演練部分避免桌上演練採實際演練更能觀察到潛在可能會發生的意外事件並加以檢討改善。

討論
由近期中研院P3實驗室感染事件可知,實驗室制定標準操作手冊需所有人員百分百有效落實生物安全規範,其次由主管機關稽核生物安全防疫落實度,達到最佳防疫。

結論
藉著生物安全之政策確保所有工作人員安全,提供病人與醫療工作人員安全的醫療環境。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