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泌尿科病人執行輸尿管鏡手術後發燒事件調查處理經驗

群突發處理

壁報

泌尿科病人執行輸尿管鏡手術後發燒事件調查處理經驗

The experience of investigating and handling fever in urology patients after ureteroscopy

前言:某地區醫院泌尿科醫師於2021年7月反應執行輸尿管鏡檢查後的病人,陸續有出現發燒且尿液細菌培養異常情形,因此感管室立即介入調查並採取相關措施,以阻斷感染事件的發生。

方法:調查110年度7月23日前執行輸尿管鏡檢查病歷資料,於110年6/1~7/23(28件)執行輸尿管鏡手術後出現發燒個案共計有7名,與前期1/1~5/30(70件)比較,以卡方檢定χ²=9.74,P<0.05有顯著意義。
發燒個案於執行輸尿管鏡手術後出現發燒症狀平均天數為2.43天(±2.61),3位尿液細菌培養為Pseudo.aeruginosa,1位為Enterococcus faecalis,2位未採檢培養。採檢輸尿管鏡內外腔8件及疑似可能汙染來源的環境物品7件,執行細菌培養,檢測結果輸尿管鏡1組內外腔、電線連接頭為GPB、存放盒為GPB及GPC,感管室進行手術及清洗消毒內視鏡作業流程發現以下問題:(1)輸尿管鏡內腔未常規使用刷子清洗及浸泡酵素; (2)使用後執行初步清洗乾燥後,置放於原包裝海綿紙盒存放,直到下次使用前取出執行OPA高層次消毒; (3)手術過程更換鏡檢頭與電線連結頭,有汙染風險; (4)未記錄手術病人使用鏡檢編號。
與泌尿科、手術室進行討論,執行以下改善措施:(1)確立輸尿管鏡清洗消毒作業程序;(2)消毒後放置標準儲存盒存放;(3)公告及教育修正流程;(4) 輸尿管鏡定期送EO鍋消毒;(5)鏡檢頭與電線連結頭送EO消毒;(6)硬式管腔列入品質監測採檢;(7)執行腔鏡清洗後ATP效能確認,強化工作人員清潔重要性;(8)記錄造冊病人使用鏡檢號碼。

討論: 從輸尿管鏡及環境物品的採檢結果,雖無法直接證據主要導因來源,但輸尿管鏡為侵入性治療,應遵循正確的清洗消毒流程。在經執行介入改善措施後,追蹤7/24~10/30(50件)輸尿管鏡手術病例,無發生發燒感染個案。

結論:從處理輸尿管鏡清潔第一步相當重要,不能用肉眼判定清潔度,而需標準於內外腔執行刷洗及浸泡酵素,確保達到清潔,以不致影響高層次消毒液效果。另外經此案本院調整清消、儲放、定期送EO消毒及執行品質檢測追蹤,以防範感染事件再度發生。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