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COVID-19確診個案暴露後之處理經驗
投稿分類 群突發處理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COVID-19確診個案暴露後之處理經驗
投稿標題(英): Experience in Handling a Confirmed Case of COVID-19 in a Medical Center
投稿摘要: 前言 本文為某醫學中心面對病人入院就醫至確診COVID-19後之處理經驗,透過該事件的經驗,讓醫院面對疫情變化時,能做好減災及和降低傳染病傳播帶來之風險。 方法 指標個案為24歲男性,無旅遊史,HIV陽性個案,2021年7月30日至本院門診定期追蹤,主述7月19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曾微燒耳温37.7℃、喉嚨痛、倦怠及胸悶,就診當天無發燒或不適情形,門診醫師評估後將該名個案轉急診評估採檢;個案於急診就醫後離院,同日晚上實驗室報告結果鼻咽拭子陽性(Ct值37)。 感管中心接獲通知後,隨即展開介入措施: 1. 由衛生主管機關轉介,收治指標個案至負壓隔離病房。 2. 依疾病管制署公布之COVID-19接觸者及風險對象匡列原則,彙整各部門所匡列名單,共60名風險對象(病人及工作人員),無密切接觸者;同時提供名冊(註記已離院者)給衛生主管機關進行後續追蹤管理。 3. 指標個案就醫時曾停留之單位、公共區域及急診留觀床位,進行環境清消。 4. 安排匡列對象採檢。 5. 建立工作人員體溫及COVID-19相關症狀監測與回報機制。 結果 1. 衛生主管機關通知該個案於8月1日進行鼻咽拭子二採及血清送驗,檢驗結果顯示以前曾感染或接種疫苗。 2. 匡列對象共採檢15位,鼻咽拭子檢驗結果陰性;自我健康監測至8月20日,均無異常。故結案。 討論與結論 2019年11月起,新冠肺炎影響全球已經二年多,台灣疫情穩定控制,醫療工作人員仍堅守崗位,但易疲乏,難保持高警覺性,這可能造成另一波疫情缺口,故須有長期作戰的心理調適。該事件匡列對象中無密切接觸者,因皆有著適當防護裝備;此外,匡列工作人員都已接種COVID-19疫苗第一劑且大於14天,而其中完整接種疫苗大於14天者佔53%;醫院也於8月2日防疫會議中提出檢討及日後因應措施:1.加強宣導門診醫護人員於門診發現疑似個案轉急診的流程(運送動線、運送方式及個人防護裝備…等);2.重申因應COVID-19疫情,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著建議;3.急診對於疑似高風險對象,應多運用抗原快篩作初步排除,並安排於黃區進行醫療處置;4.持續推動員工接種COVID-19疫苗。 醫療院所是密集接觸病人之高風險場所,工作人員防護裝備的完整性可保障職場安全,接種疫苗可保護員工健康外,尚可避免因傳染風險衍生出工作人力不足的問題,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大家仍須謹慎落實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有效的溝通及資訊傳達,防範感染事件發生。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