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運用品管手法改善中部某醫學中心外科加護病房血液培養污染率

其他

壁報

運用品管手法改善中部某醫學中心外科加護病房血液培養污染率

Utilizing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in the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medical center in central Taiwan

前言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之一為血流感染,而檢驗證實之血流感染 (LCBI)經由血液培養為依據,當血液檢驗出病原體或常見微生物 (common commensals),都應該納入血流感染監測評估。「血液培養」是細菌性敗血症診斷的黃金標準,當有任何細菌感染的臨床症狀並懷疑為血液感染時執行之。檢體收集方式是由 2 個不同抽血部位或在不同時間執行,不同穿刺部位採血須分別進行消毒程序,可避免血液檢體污染情形發生。然由血管內導管採集的血液檢體比從周邊靜脈穿刺採集的血液檢體有較高的污染率。當血液培養污染率超過3%時,會衍生誤用抗生素等醫療問題,故實驗室除回饋採檢單位外,單位亦需改善措施。2020年4月至6月連續血液培養污染率超過4%且有逐漸上升趨勢,感管中心與單位共同以品管圈手法進行改善。
方法
以某醫學中心外科加護病房為監測單位,資料收集期間以2020年4月至12月,透過品管圈手法進行現況把握、要因分析、對策擬定\實施、效果確認及檢討與改進。血液培養污染率公式:(每月血瓶污染菌件數/每月血液培養的總件數)X 100%。圈員依設計影響血液培養污染查檢表實際查核項目,包含採血部位的選擇、消毒溶液適當性,以及採檢人員技術正確性等。
結果
經由現場稽核及要因分析後,並以八二法則作為改善重點有(1)採血部位以周邊血管為主,排除以動脈導管(A-line)部位為首選部位。(2)消毒溶液以2%Chlorhexidine gluconate (CHG)為首選,並注意CHG留置時間及自然乾燥。對策實施結果:舉辦教育訓練共3場,製作宣導小卡張貼於每台護理工作車完成率100%,血液培養抽血技術稽核之部位選擇周邊由49.5%提升至100%,2%CHG留置時間正確率達98.5%。血液培養污染率在7月執行初期仍高達7.8%,10月改善後為3.1%,12月改善至0%。
結論
運用品管手法找出真因,過程中佐以實證數據之教育知識訓練傳達,成功改善血液培養污染率,2021年持續追蹤均未超過3%。臨床實務易以傳統教育技術傳達,當事件發生時,實際至單位觀察及收集數據是感管不二法門;正確血液培養技術知識養成,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整體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