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檢體包優化作業

其他

壁報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檢體包優化作業

Optimize the operation of the specimen package for Severe Pneumonia with Novel Pathogens

前言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檢體採檢手冊規定,傳染病檢體送驗時,需使用符合規定之無菌、不滲漏容器;且檢體容器外面應含個案資料(姓名、條碼、檢體種類、採檢日期),以利辨識。
不良檢體判定標準含:(1)未黏貼Bar-code條碼。(2)採檢容器不正確。(3)檢體容器未標示病患姓名、條碼、檢體種類、採檢日期。(4)檢體容器破損或滲漏。
因應送驗規定及避免出現不良檢體案件,常規通報傳染病檢體作業在現場通報採檢後,由感管師進行後續的通報上傳、確認檢體容器、標示檢體種類、黏貼Bar-code條碼、上封口蠟膜膠帶後打包送檢。
自2020年初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且全球疫情流行及通報件數日漸增加,為避免增加感管師曝觸檢體之感染風險,並落實檢體採檢、核對資料及打包之完整性,建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檢體採檢包,讓流程標準化,減少人員曝觸高風險檢體的機會。
方法
經由感管師、臨床護師、醫師及醫檢師討論後,建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含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通報採檢包、辦理教育訓練、製作通報採檢操作海報。
採檢包內容包含(Bar-code條碼、採檢容器、封口蠟膜膠帶、夾鏈袋、採檢說明表),一包為一個案使用,依據採檢包說明表指示,依序貼上病人基本資料貼紙、Bar-code條碼、檢體採集完成後將封口蠟膜膠帶纏繞於檢體放入夾連袋,再由專人將檢體運送至檢驗室,由檢驗室打包裝箱送驗;感管師經由已設定好的採檢包編號之Bar-code條碼,進行檢體送驗單建檔上傳作業。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使用556個採檢包,外送檢體良率100%。
討論
藉由此疾病作為法定傳染病檢體包範例,爾後內化成現場工作人員遇到法傳檢體時,會主動確認選擇正確採檢容器、張貼正確標籤、封膠密封等作業;另外,體系自2021年起進行內部法傳通報及檢體系統改造,直接將檢體包的Bar-code條碼資訊化,通報後即帶入Bar-code條碼,現場經由標籤機即可列印含有個案基本資料及Bar-code條碼之貼紙,除免去人工檢體包製作流程,也減少感管師作業,增加核對之正確性、便利性。
結論
初期改變作法仍有現場單位無法配合或排斥,但藉由溝通及流程的調整,若有缺失亦不進行個人檢討懲罰,而是將其缺失納入再教育教材中,提醒人員注意,大家多一分警覺及多留心一個步驟,以共同維護醫院職場工作環境的安全。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