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COVID-19風險個案外科手術規劃之臺北榮總經驗分享

其他

壁報

COVID-19風險個案外科手術規劃之臺北榮總經驗分享

Surgery in COVID-19 patients: operational directives at a medical center in Taiwan

前言
自2019年12月起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群聚,2020年1月9日公布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WHO於3月12日宣布「新冠肺炎大流行」已造成全球疫情肆虐。在醫院醫療人員隨時面臨確診或疑似病人需進行手術,手術過程可能因執行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致病毒散播,更可能因手術長時間暴觸於風險,增加感染機會。故在術前早期偵測確診及高風險病人是防患於未然的首要,制訂風險病人手術分流及處置流程,以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減少暴觸感染的風險,並避免院內群聚。筆者醫院於疫情初期既由感染管制室、感染科及手術室管理委員會跨團隊共同擬訂COVID-19風險個案外科手術分流及處置流程,依據國家政策及國內外文獻與院內實務結合,並依疫情及政策適時滾動修正。藉由此篇文章分享COVID-19風險病人手術相關處置的經驗。
方法
一、手術病人風險評估和分流:視每位病人都可能感染COVID-19直到檢驗結果排除感染,病人在術前需先進行風險評估,並依風險高低進行分流,風險評估主要是依疾管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定義之流行病學條件及臨床症狀、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檢驗結果、以及手術緊急程度作為評估準則。
二、規劃設置負壓手術室
筆者醫院均為正壓手術室,疫情期間為提供工作人員安全的手術環境,規劃將一間獨立空調之正壓手術室改建為可調整正負壓切換之手術室,當有疑似或確診病人時可切換為負壓手術室,並依原本手術室之清淨及污染走道的動線,設置3間獨立負壓前室,分別為病人進出之前室、清淨走道設置工作人員及清潔用物進入之前室、污染走道設置工作人員離開及使用後器械與廢棄物運送之前室:
三、個人防護裝備及穿脫流程
依病人採檢結果及執行醫療處置的傳播風險以及與病人接觸的風險,選擇手術時正確的防護裝備(疾管署,2020)。規劃負壓手術室個人防護裝備穿脫流程及區域以符合感管原則,並於清潔區、前室及負壓手術室張貼穿脫流程。
四、病人轉送動線(Patient transfer for operation)
規劃確認或疑似COVID-19病人之轉送動線:由負壓或專責病房依規劃之轉送動線搭乘專用電梯運送至負壓手術室,術後病人不經恢復室搭乘專用電梯轉送至負壓或專責病房。
結論
制訂風險病人手術相關處置流程,提供醫院依循的作業標準,不僅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的安全,更能安定人心,減少工作人員憂於暴觸感染的風險中;外科手術團隊是醫院寶貴的人力資源,應避免有任何的破口造成感染的風險,以及因暴觸確診病人而需14日的隔離,以維護醫療之量能及工作人員之健康。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