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社區COVID-19疫情因應對醫護人員採集血液培養檢體污染率之影響

感控監測

壁報

社區COVID-19疫情因應對醫護人員採集血液培養檢體污染率之影響

The rate of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前言:血液培養報告為診斷菌血症最直接證據,可提供醫師開立合適抗生素治療病人。然而,臨床上仍會發現血液培養污染報告,將導致病人不適當使用抗生素,增加抗藥性菌發生機率、延長病人住院天數或醫療成本耗用等影響;建議血液培養污染率小於3%為可接受範圍。2021年5月台灣爆發社區COVID-19疫情,為了降低社區疫情入侵醫院風險,醫院減少許多常規診療作業;為了避免醫院工作人員暴觸風險,所有門、急、住診工作人員穿戴防護裝備謹慎處理每位到院病人,並且儘量減少與病人接觸時間。抗疫至今,許多醫療運作模式改變,是否影響醫療結果,相關研究持續進行中。本研究目的分析社區疫情爆發期間病人血液培養檢體污染率,藉以了解醫院工作人員疫情因應之影響。
方法:採回溯調查研究,收集北部某醫學中心2021年5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疫情期)和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非疫情期),18歲以上病人所有血液培養檢體結果,依據文獻定義判定是否為「污染」或「檢驗證實之菌血症」。「血液培養污染」係指:當1套或相鄰日曆天的數套血液培養檢出只有一套相同常見微生物,包括: Corynebacterium spp. , Bacillus spp. , Propionibacterium sp.,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viridians group streptococci, Micrococcus spp.等;反之培養出至少2套上述相同微生物,則屬於「檢驗證實之菌血症」。血液培養污染率(%)=符合定義之污染件數/總送驗件數*100;以卡方檢定比較疫情期與非疫情期血液培養污染情形。
結果:本研究共調查66,498件血液培養檢體,分別在2019年5-10月(非疫情期)33,299件和2021年5-10月(疫情期)33,199件;符合本研究血液培養污染率定義占2.22%(1,477/66,498),其中疫情期污染率2.36%(783/33,199)較非疫情期污染率2.08%(694/33,299)高,達統計顯著差異(p=0.017)。最常見污染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屬(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占71.12%(疫情期72.75% vs.非疫情期69.28%),其次為鏈球菌屬( Streptococci)占8.4%(6.81% vs.9.42%)、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spp.)占6.68%(7.07% vs.6.23%)、芽孢桿菌屬(Bacillus spp.)占6.20%(6.94% vs.5.36%)…等。不論疫情期和非疫情期污染率最高的單位為急診(426/778, 54.76% vs.409/690, 59.25%),而且疫情期污染率顯著高於非疫情期(4.33% vs.3.77%, p=0.04)。
結論:研究發現某醫學中心18歲以上病人血液培養污染率於COVID-19疫情期顯著較非疫情期高,但在監測指標3%內,其中急診發生率顯著增加且超過監測指標;未來可再進一步分析可能影響因素與規劃改善策略。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