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使用螢光染料評估醫療人員脫除防護裝備時的污染程度

防護措施

壁報

使用螢光染料評估醫療人員脫除防護裝備時的污染程度

Using Fluorescent Dye as a Tool to Assess the Level of Contamination on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During its Removal by Healthcare Personnel

前言個人防護裝備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是面對新興傳染病侵襲的防禦武器之一。2020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侵襲全球,醫療工作者在面對傳染性極高且不甚了解的未知病毒時,必需以防護裝備保護免受感染。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在脫除防護裝備的過程,可能造成皮膚或工作服受污染而存在感染風險。本研究系藉由 PPE 穿脫訓練中加入螢光乳來模擬污染物質附著之情境,以評估醫療工作者在脫除雙層個人防護裝備後皮膚及工作服污染狀況。
方法本院在今年(111年)常規PPE 穿脫種子訓練中加入螢光乳模擬污染物質附著情境,利用螢光在一般光源下不可見的特性,了解人員脫除 PPE 後皮膚及工作服污染狀況,並透過螢光檢測燈將污染部位視覺化並立即回饋參與者結果,目地為強化受訓者學習印象,分析脫除步驟常見錯誤與污染部位,作為未來 PPE 教育訓練課程內容及教材參考,提升醫療照護人員穿脫正確性進而降低後續污染及暴觸後罹病之風險。
結果共 62人參與螢光檢測,其中37人至少發生 1 處 (含) 以上部位污染,污染率 59.7%。脫除防護裝備後螢光檢測結果共發現 56處污染,污染部位前三名依序為手部 40.3%、頭髮 17.7%、頸部 (含下巴) 12.9%。再以手部污染部位分析,污染最多以手心及手背同為32%,其次為手指24%。
討論近年來新興或再浮現傳染病來勢洶洶,且國際旅遊、商業活動等交流頻繁,增加疫情防堵的困難性。因此,提供醫療工作者充足的防護裝備並正確使用防護裝備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此研究採用雙層防護裝備,如依標準流程,污染應被阻擋於外層,經由分析脫除步驟最常見錯誤為脫除外層手套時碰觸內層手套,污染可能經由錯誤動作帶入內層裝備、或脫除外層隔離衣過程中手套碰觸內層全身式防護衣等。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