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降低血液腫瘤科病房血流感染異常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群突發處理

壁報

降低血液腫瘤科病房血流感染異常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on reducing bloodstream infection events in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wards

前言
血流感染是醫院常見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危險因子包括年長者、疾病嚴重度、使用侵入性導管等。根據美國CDC資料,每年醫院約有41,000例中心靜脈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而每4名患者就有1名會死亡。血液腫瘤科病人因化學治療使用中心導管,且疾病或化學治療易破壞骨髓組織致免疫力變弱,文獻顯示有較高機會發生血流感染。此次異常事件在探討血液腫瘤科病房血流感染升高原因,利用多元感管措施,降低血流感染。
方法
以回溯性方式探討血液腫瘤科111年6 -8月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個案,分析年齡、住院天數、感染部位、疾病、菌種等,以Chi-Squares及Fisher exact方法統計是否有顯著差異,再介入多元感管措施: (1)落實手部衛生,主管增加稽核頻率(遵從性及正確性)並相互提醒。(2)放置中心導管時遵守最大消毒範圍及無菌技術。(3)使用中心導管注射帽確實消毒,並減少注射帽重複裝卸。 (4) 主管不定期查核中心導管消毒方式等事項。(5)環境清潔次數改為每天2次,予以1:50漂白水擦拭環境,檢視泡製濃度正確。 (6)落實Bundle care導管評估並及早拔除。(7) 宣導臨床醫師審慎使用抗生素。
結果
血液腫瘤科病房111年6-8月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共16例,單位111年感染密度閾值為1.89‰,6-8月感染密度分別為9.37 ‰、10.88‰、 11.08‰(如圖1);分析個案平均年齡62.6歲,平均住院天數27天,16例中有13例為癌症病人,疾病大多為白血病,其中1位病人3個月中共收案3次血流流及1例肺炎感染;13例血流感染,有8例置入中心導管,其他發現Port-A僅置入1天後有感染徵狀;K. pneumonia 3個月共計5例感染,其中3例於8月感染;以Chi-Squares及Fisher exact統計,總感染密度、血流感染及K. pneumoniae P 值<0.05,達統計學上之顯著意義,因菌種異常且抗生素藥敏均相同,予以環境採檢,採集2床病人及前後護理站,共50採檢點進行K. neumoniae培養,培養結果未有K.pneumonia。另介入感管措施時發現,當病人病況危急時,發生置放導管時無鋪設洞巾情形,易有感染風險。
討論與結論
綜整上述結果分析,未鋪設最大無菌面,未落實手部衛生、無菌技術及病人疾病嚴重度不排除為此次感染增加異常原因。研究顯示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革蘭氏陽性菌佔 65%,革蘭氏陰性菌佔 25%,且陰性菌在病人週遭環境菌量低於陽性菌。雖未培養出K. neumoniae,但環境清潔仍是重要的,故除了內源性感染外,中心導管的置入亦是造成的主因,因此加強bundle care,確實執行無菌技術,合理使用抗生素並經由多面向措施,才能降低血流感染,提昇照護品質。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