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某醫學中心精神科病房COVID-19群聚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投稿分類 群突發處理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某醫學中心精神科病房COVID-19群聚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投稿標題(英): Experience sharing of COVID-19 cluster incident handling in a psychiatric ward of a Medical Center
投稿摘要: 前言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以下簡稱COVID-19),迄今已3年,對全球衝擊非常大,臺灣也沒有例外,本文描述精神科急性病房發生COVID-19群聚事件調查及處置措施之經驗分享,提供未來新興傳染病發生於精神科病房之相關防治作為。 方法 本院精神科急性病房共三個分別為A及B、C病房,在5/9 B病房有位病人發燒不適檢測COVID-19陽性,Ct值13,即依照「醫院因應院內發生COVID-19確定病例之應變處置建議」,匡列2密切接觸者進行採檢及隔離,後又陸續接獲B病房出現2位陽性確診個案,單位主管立即通知感管中心,現場勘查及評估後介入以下措施:1.5/10 B病房病人進行普篩,除確診個案及被匡列之接觸者外共採檢24位病人及3位陪病者,報告皆陰性,採檢陽性率為0%。2.以確診者隔離天數7日管制,B病房暫緩收治新病人住院及暫停會客。3.暫停團體治療活動、所有病人留在病室,不至交誼廳。4.病室終期消毒,加強公共區域清消。5.三個病房護理人力落實分艙分流不跨單位上班。6.考量恢復收療後,仍有社區帶入之感染風險,單位主管與科總醫師提議規劃新病人留觀區,以A病房收療新病人為主,入院後觀察7-10天,無相關症狀再轉至2樓B或C病房。實際訪查A病房,與單位主管討論後,A病房劃分為兩區塊,分為有症狀隔離區及新病人留觀區,落實分艙分流,正確穿脫個人防護裝備,加強觀察病人是否有COVID-19症狀。 結果 經調查B病房病人於5/9-5/11共有5位病人、1位護理師陽性,C病房5/10-5/17共4位病人及2位護理師採檢陽性,礙於限制,無法將檢體做基因定序判定感染源為何,僅能以發病日期去判斷其中的關聯性,護理師於發病前2日內無直接照顧確診病患,初步排除病人及護理師交互感染,觀察指標個案由入院到發病天數3-18天不等,加上精神科病房開放探病,研判感染源係由社區帶入病房,所幸在5/10感管措施介入後,雖仍有確診個案但僅限於同病室者,未擴大至整個病房,B病房及C病房分別於5/19及5/23解除管制。 討論 精神科病人急性期時,有溝通不易、自我照顧能力及遵從性不佳之情形,當確診個案出現時容易造成群聚感染,應即時介入感管措施,包含病人、工作人員分艙分流、落實防護、主動症狀監測及擴大篩檢對象、調整病房探病管制、暫停團體治療活動、確實執行環境清消以阻斷傳播。無論是COVID-19或是其他傳染病,適當的介入感管措施都是必要的,醫療院所感染管制措施也應隨政策進行即時修訂、檢視是否合適,以符合臨床實際情境。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