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一般內科病房非預期性COVID-19感染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群突發處理

壁報

一般內科病房非預期性COVID-19感染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Investigation and response to a nosocomial COVID-19 outbreak in general medical ward

前言
本土COVID-19疫情大降溫,然病毒株變異與流行,社區仍存感染風險,醫院可能發生病人在入院後才被通報確診,或是確診的工作人員於可傳染期出勤等情形,為降低病毒在醫院內傳播的風險,應有應變計畫於狀況發生時能即時因應,保障病人及醫療工作人員的健康。
方法
為避免住院病人感染,本院執行「住院常規」及「確診匡列」篩檢,病人及陪病者於入病房當天及第4、7天,且之後每週(+6天)常規抗原快篩。當病人或陪病者快篩陽性,立即匡列篩檢,同室病人採核酸(PCR);陪病者、主護及醫師採快篩,頻率為立案當日及第3天,該病室隔離照護,若有新個案觀察3天後再採檢至無新個案即解除。某神經及胸腔內科一般病房於2022/9/17-9/26共有37人確診,含病人、陪病者、護師、助理員、清潔員各22、8、5、1、1人,時序為,於9/18的常規篩檢,篩檢出9人確診,含病人、陪病者各5、4人,當天匡列採檢增加14人(10病人、4陪病者);9/21、9/23的觀察篩檢,再增加病人4、3人。工作人員共7人確診,含護師5人,確診日為9/17(2人)、9/18、9/19、9/21,清潔員1人(9/19)、助理員1人(9/22)。
討論
為快速阻斷感染蔓延,採門禁管制,病人只出不進;所有病人、陪病者病房內隔離,症狀監測及衛教戴口罩、常洗手;人員提高防護裝備照護病人及協助生活所需。全區病人、陪病者及工作人員採檢二次,確診病人轉專責病房或出院,陪病者離院等措施,最後個案發生在9/23,追蹤至9/26無新個案。從流行病學資料分析主要原因:〈一〉病房曾暫不收新病人,9/13開放床位後佔床率及常規篩檢人數大幅增加,從平時84%至96%;由一天13人至38人。6月開始收胸腔科病人,多了5床BiPAP及34位團隊人員,人數及空間因素增加交互感染機會。〈二〉確診人數以9/18的23人最多,分布14間病房,其中病人15人、陪病者6人確診前住院或陪病超過5天,且2位護師早於9/17就發病。調查也發現COVID-19患者多為無症狀或輕症,4位工作人員有症狀但快篩陰性上班;3位護師於可傳染期照顧病人或與同事交班、同班別上班;7位陪病者有症狀卻未主動告知等,上述情形可能是本案導致感染的因素,如何早期發現個案,避免醫院內人員交互感染,是控制疫情擴散的重要議題。
結論
隨著疫情下降,防疫措施鬆綁,本院住院常規及確診匡列篩檢措施已滾動修正,面對傳染性疾病,如何加強症狀監測及落實陪病者、工作人員管理,以降低在病房暴露時間,都是感染管制不變的重要議題。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