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某醫學中心內科加護病房疑似ECC群聚調查之經驗分享

群突發處理

口頭

某醫學中心內科加護病房疑似ECC群聚調查之經驗分享

Experience sharing on handling ECC cluster incidents in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a Southern Medical Center

目的:抗生素普遍使用後,多重抗藥性細菌一直是醫院頭痛的問題,回顧本院多重抗藥性細菌發現CRE/ 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簡稱CRE/ECC)陰溝腸桿菌有逐年增加趨勢,若病人遭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或移生時,未及時介入適當措施,可能引發群聚、病人住院天數延長及醫療費用增加,甚至敗血症死亡。為避免多重抗藥性細菌在病人、工作人員及訪客之間傳播,應積極介入。
背景:因COVID-19疫情攀升,重症照護需求增加,第一區內科加護病房在2022年5月~8月3日轉型為專責加護病房,並規劃為汙染區(病室)、次汙染區(護理站)、除汙區(緩衝區)及清潔工作區。進入護理站前需著髮帽、N95、外科口罩、防水隔離衣、手套及鞋套等防護裝備,避免遭感染。7月27日~8月1日陸續有四位COVID-19確診病人分別在血液、痰液及腹水培養出CRE/ECC。因發生時間相近、病床相鄰,評估可能為CRE/ECC群聚,故開始介入相關措施。
措施:
一、防護裝備:照護具有抗藥性細菌的COVID確診病人前,除原基本防護裝備外,須再加穿隔離衣、面罩及第二層手套進行接觸防護,離開病室前應將外層接觸防護裝備丟棄,離開病室後脫除內層手套並完成手部衛生。
二、環境清潔:以1000ppm漂白水進行環境清潔並增加清潔頻率。
三、手部衛生:由護理長宣導離開病室需更換手套及落實手部衛生。
四、主動篩檢:對曾入住專責加護病房且仍住院的病患進行主動篩檢CRE/ECC,共計兩位。
五、環境採檢:COVID-19疫情趨緩後,該單位在8月3日解除專責加護病房任務後,偕同醫檢師針對病室的床欄、工作檯面、拉門把手、氧氣及抽痰流量表旋鈕、呼吸器面板、換藥車、護理站電腦鍵盤及滑鼠等常接觸區域進行環境採檢,其中一間標準負壓隔離病室為自動門,並無拉門把手,故改採檢點滴架掛鈎,共計25個採檢點。
結果:主動篩檢的兩位病人無CRE/ECC移生,但8月4日的環境採檢意外發現點滴架掛鈎的採檢點有Enterococcus faecium(VRE)移生。因此針對不同病室點滴架及水槽共10個採檢點再次進行環境採檢。分別於MIC05病室水槽和MIC11病室點滴架掛鈎培養出Acinetobacter baumanii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而CRE/ECC則在MIC03病室點滴架掛鈎上被採檢發現。
結論:COVID-19疫情確實造成病人照護困難度增加,除需要克服原有急性疾病問題及COVID-19相關的併發症外,工作人員還需要配合穿戴防護裝備執行醫療處置或環境清潔,當醫療照護量能出現緊繃時,可能無法正確執行標準感染管制措施。透過本次群聚處理經驗,再次強調落實手部衛生、正確執行接觸防護及加強全病室與移動式設備清潔的重要性。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