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某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綠膿桿菌群突發事件之處理經驗

群突發處理

壁報

某區域醫院加護病房綠膿桿菌群突發事件之處理經驗

Experience in handl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mergencie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regional hospital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 aeruginosa)的特性為需氧性、可移動、不產生孢子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常引起肺炎、泌尿道、傷口及菌血症等院內感染,存在於人體的糞便、潮濕的皮膚表面(如腋下、鼠蹊部)、鼻腔及喉部,對乾燥環境敏感,在有水的環境中可存活數個月之久。在醫院環境中傳播媒介為蒸餾水、透析液、眼藥水、消毒劑、藥皂、呼吸治療裝置、潮濕瓶、水槽、水龍頭、保溫箱、製冰機、尿量杯、地板、燒傷病房水療池、浴盆。可透過感染工作人員的雙手及接觸或使用遭污染之物品傳播。於112/12/21接獲護理長反應:該單位近期P. aeruginosa有增加趨勢,立即展開調查並採取感染管制措施及嚴密監視追蹤。

以回溯性調查112/11/13-112/12/23該病房共計7人次檢出,皆為移生個案,並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調查相關聯性,包含以P. aeruginosa檢出部位、時序配合平面圖標示個案發生床位進行分析,推測與病人及環境之間交互傳染相關。進行介入措施:
1. 回報單位護理長調查結果,並報告上級主管群突發事件及處理進度。
2. 執行隔離作業,採固定照護人員集中照護(cohort care)。
3. 增加環境清消頻次。
4. 加強手部衛生,遵從五時機七步驟。
5. 落實侵入性管路組合式照護並確實記錄。
6. 進行單位環境可能的傳播媒介及人員手部採檢。
7. 加強訪客手部衛生及呼吸道咳嗽禮節管理。

本次群突發自112年11月13日起至113年1月12日共有12人檢出P. aeruginosa,5人感染及7人移生,皆分散在不同部位。環境及人員手部採檢,共66件;環境採檢61件,檢出4件陽性菌株(P.aerugionsa)皆發生於陽性個案區(Nebulizers、床旁桌、抽痰開關),其他菌株檢出11件、菌種分散;工作人員手部採檢5件,無檢出陽性菌株,其他菌株檢出4件、菌種分散。經單位人員配合嚴格執行感管措施後,感染個案明顯下降,監測自最後一例陽性個案發生日(1/5)後兩倍監測期(7日*2),至1月19日未有新增個案。

此事件發生在加護病房,皆為重症、免疫力低患者,依靠單位主管依經驗判斷個案數可能有增加,再回報感染管制室,已呈現擴散情形,若能建置預警系統可幫助感管人員及單位主管監控警示,即時啟動感管措施,可減少類似事件發生。另外針對Nebulizers建議統一清消及置換標準,以避免菌種移生。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