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運用品管圈手法進行流程改善提升血液培養品質
投稿分類 微生物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運用品管圈手法進行流程改善提升血液培養品質
投稿標題(英): Us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cess improvement to enhance blood culture quality
投稿摘要(前言): 經由每月統計報表指出,本院111全年血液培養污染率平均值雖為2.1%,然5-7月各月汙染率均高於2.7%,其中急診的血液培養檢體占全院的七成,汙染率為全院排行第一,想藉此警訊提前採取預防措施,故此改善對策先由急診進行改善,希望藉由此專案改善的進行與推動能降低急診血液培養汙染率,並落實感染控制,提升病人安全目標。
投稿摘要(方法): 訂定閾值標準:依「CLSI M47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s」指引、「TLIS台灣臨床實驗室品質指標-各醫院血液培養污染率」及本院111年血液培養污染率,將閾值目標設定為< 2.5%,且將每月血液採檢汙染率定期回饋給急診。教育訓練:團隊分析整體流程中,要因為皮膚消毒不完全導致皮膚汙染源干擾、人員過於繁忙而疏忽、消毒方式、人員採檢手法;針對臨床採檢端提供教育訓練,加強觀念與認知以穩定採血品質。適性輔導:針對汙染率高於閾值之同仁進行瞭解並協助,以ADAPT (Ask-Discussion-Ask-Plan Together)方式依個人差異加強專業知識或技術,輔導成效由輔導教師進行補強評估,至輔導通過。不定期抽查稽核以檢討執行力。設備流程方面:設計簡易流程圖卡及標語。設置血瓶專屬放置區域。建置「檢驗檢查危急異常值雙向回覆APP」危急值或異常值檢驗系統將自動介接APP以推播及簡訊等多元化方式通知醫師,以利即時進行後續醫療處置,醫師亦可透過APP聯繫離院病人並追蹤回診進度。
投稿摘要(結果): 有形成果:112年1月到113年10月血液培養污染率平均值為1.86%,且各月份血液培養汙染率均低於閾值(< 2.5%)。檢驗危急值< 30分鐘通知率100%,檢驗異常值24小時通知率100%。無形成果:對策實施前及標準化後,進行品管圈圈員自我評量問卷調查,前三項活動成長最高分為QCC手法應用(+4.5)、圈員感情與團隊精神(+4.4)及創造潛發能力(+4.3)。
投稿摘要(討論): 從多方面採用各項干預處理措施,進行採檢人員流程改善、宣導及教育訓練,使「血液培養汙染率」大幅降低,符合閾值< 2.5%,有效降低血液培養污染率的發生,提升血液培養品質,導入正確觀念,實驗室能快速且正確提供血液培養報告,讓臨床醫師可做出正確的處置方針,達到「減少不必要的治療(不使用抗生素) ,降低院內感染」,減少住院天數,將資源做更有效的分配。但是仍有許多需加強改進的限制,如因急診人力不足,工作量繁重,難免顧此失彼,未遵照標準採檢流程;此外,急診人員流動率高導致採血品質難以穩定,需不定期教育訓練給予宣導,未來期望能培育急診種子教師,給予更即時性的認知與觀念。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