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降低某綜合內科病房血流感染異常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群突發處理

壁報

降低某綜合內科病房血流感染異常事件處理經驗分享

Sharing experience in reducing abnormal incident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a comprehensive internal medicine ward

根據國內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 系統)顯示,2011 年開始,血流感染為最主要醫療照護相關感染部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血流感染的增加,尤其是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文獻指出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確實會增加醫院醫療費用支出及延長住院日數,所以如何降低感染是醫院首要任務。此次異常事件探討綜合內科病房血流感染升高原因,藉由多面向感管措施及資訊資料分析回饋,達到降低血流感染目的。

回溯性探討綜合內科病房113年8月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個案共6例,分析個案平均年齡64歲,平均住院日22天,有 4個個案留置有中心導管(PICC、Port-A、Perm及CVP)等,並發現同月份醫師洗手遵從率僅44.26%(此月新進PGY醫師),介入多面向感管措施: (1)於晨會以實例說明手部衛生時機增加印象及互相提醒並增加稽核次數(尤其是醫師)。(2)因置放PICC導管與針眼距離貼合不易觀察、消毒,建議至少間距1公分,每日確實觀察是否有感染徵兆及消毒(3)消毒中心導管落實無菌技術(採2%CHG)並遵守最大消毒範圍及乾燥時間。(4) 注射口使用75%酒精棉片來回旋轉摩擦方式消毒15秒,確實乾燥再連接管路並維持良好密閉系統。(5)每日評估並與醫師討論拔除中心導管。 (6) 建置手部衛生稽核系統並回饋單位及早進行改善。

綜合內科病房血流感染異常,經感管師、護理長及病房主任共同調查,並提出相關感染管制措施,期間分析菌種發現Enterobacter cloacae有3株;比對抗生素感受性至少2類以上不相同,初步排除菌種集中。病房閾值2.52‰,113年1-7月血流感染均低於閾值,8月為最高4.37‰,經介入感管措施後,追蹤9-11月感染密度下降至1.56‰、0.78‰、0.83‰;1-7月手部衛生遵從率均達80%以上,8月醫師降至44.26%,後續監測手部衛生稽核達95%以上。

綜整上述結果,該病房為綜合內科,常有慢性病,因治療需置放中心導管。而中心導管在插入或使用過程中易因微生物移生導管外表面或輸注液體導致血流感染。Enterobacter cloacae,主要存在水、土壤及腸道,在人體腸道為正常菌種,當抗生素濫用或宿主免疫降低時,造成肺炎、菌血症等問題,或經污染的注射溶液,造成伺機感染。此次感染上升,疾病內源性感染、中心導管侵入性導管留置,新進醫護人員對手部衛生遵從率降低等,都可能是造成感染上升的原因,但手部衛生是預防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及抗生素抗藥性最簡單、有效且經濟的方法,因此落實手部衛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也須經由多面向的努力,才能降低血流感染,提昇醫療品質。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