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台灣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 COVID-19疫情後奈瑟氏淋病雙球菌的崛起

微生物

口頭

台灣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 COVID-19疫情後奈瑟氏淋病雙球菌的崛起

The rise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after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aregionalteaching hospital in central Taiwan

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所引起的疾病,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性傳染疾病,病患多半是15~59歲性活躍期的男性。女性感染的症狀比起男性較不明顯,且診斷也比較困難。淋病主要影響生殖系統,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不孕。根據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的臨床分離菌株統計結果,在疫情高峰期間期檢出率低於10.5%,但在疫情逐漸趨緩後,111年至113年間奈瑟氏淋病雙球菌開始飆升至63.2%以上,因此進行奈瑟氏淋病雙球菌的流行病學及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的統計分析。

由醫療資訊系統下載111年1月至113年10月所有開立奈瑟氏淋病雙球菌細菌培養件數,以及經微生物實驗室所分離出的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數量。統計方法以歸人方式進行計算,針對性別、年齡、檢體類別及其抗生素敏感性試驗進一步統計分析。

統計期間臨床分離出奈瑟氏淋病雙球菌菌株數為31件,開立檢驗總件數為75件,陽性率分別為111年26.7%(4/15)、112年36.6%(15/41)、113年1-10月63.2%(12/19) ;性別方面31例均為男性;好發年齡為20-40歲,其中20-30歲占38.7%(12/31),31-40歲占38.7%(12/31),值得關注的是20歲以下約占9.7%(3/31);檢體種類方面,以尿液檢體為67.7%最多(21/31),其次為尿道分泌物占29.0%(9/31),眼睛結膜分泌物亦有檢出,占3.2%(1/31);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菌株對penicillins類藥物抗藥性為100%(31/31),fluroquinolones類抗生素ciprofloxacin抗藥性為93.5%(29/31),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ceftriaxone敏感性則為93.5%(29/31)。

淋病主要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傳播,且隨著疫情逐漸趨緩,社交活動增加,通報的數量也有所上升。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淋病病例從2019年4523例,2023年增加至8257例。疾管署台灣抗生素抗藥性監視年報資料顯示目前只剩第三代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的敏感性達98~100%。為防止淋病未來無藥可醫的窘境,落實安全性行為才是根本之道,且針對高風險族群加強防治衛教宣導。而醫檢師應要有相當的警覺性,在培養基上看到灰色微小菌落,須特別留意加以鑑定,助於臨床給予病患治療,也避免疾病繼續散播。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