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某地區醫院手術室環境採檢培養長黴菌之事件處理

感控監測

壁報

某地區醫院手術室環境採檢培養長黴菌之事件處理

Management of Mold Growth from Operation Room Environment in A District Hospital

微生物可經附著在手術器械或環境空氣中沈降,造成手術部位感染。透過使用高效率過濾網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HEPA)空調設備,可清除手術室空氣中90%的微粒子,以減少環境中的菌落及皮屑等;除此之外,維持適當溫濕度及落實環境清潔消毒,亦可避免致病菌孳生,有效降低手術感染風險。
本院手術室自2010年啟用起,每年進行一次手術室環境(含空氣)監測採檢,每三年進行高效過濾網(HEPA)更換。2019年至2021年,因COVID-19疫情,手術量銳減,且2021年年度手術室環境採檢結果合格而未更換 HEPA。2022年11月進行年度監測採檢,結果顯示空氣2處(100%)、環境11處(78.5%)培養出黴菌。

手術室之空氣及環境培養出黴菌,檢視空調功能及環境清潔狀況,是首要進行改善重點。
(一) 更換HEPA,調整空調初級出/迴風口濾網更換頻率:
因應手術室使用時間,出/迴風口之初級濾網,由半年調整為三個月更換一次。HEPA過濾效能每年由工務人員進行微粒檢測,感管中心執行空調及環境表面落菌監測,依據歷年手術使用量及環境品質採檢結果,訂定每三年更換一次。
(二) 加強控制相對濕度小於60%,溫度小於20OC :
自2021年7月起,手術室相對濕度持續超過70%。調降空調溫度、增加出風量及使用除濕機,效果皆不彰。推測與醫院地理位置、氣候變化影響相關。2023年11月新增濕度加熱器(熱泵),控制相對濕度小於60%。
(三) 落實環境清消流程,每月全手術室大清掃:

檢視手術室清潔掃具材質與汰換頻率,確認清潔人員對於手術室清消流程、消毒劑稀釋濃度及配置的使用認知,加強教育訓練及稽查。儀器推車之車輪、導線、手術室角落、出/迴風口等處,新增每月一次整體清潔整理,降低積塵及黴菌的風險。

2022年12月進行環境清潔及更換初級迴風濾網,採檢結果明顯改善,但空氣及部分環境採檢仍培養出黴菌;2023年4月更換 HEPA後,連續二次追蹤採檢皆合格 ,三個月後追蹤採檢,空氣監測仍發現黴菌之存在。
重新檢視空調設備功能及溫溼度記錄,發現自2021年起,相對溼度增加至70%以上,從而調整中央空調溫度設定、增加使用加熱器(熱泵),控制溫度在20OC以下,相對溼度於60%以下。
實行一個月後,再次採檢及後續多次追蹤監測,空氣及環境監測皆合格。

手術室建議溫度18-24OC,相對濕度30-60%,因應醫院所在地區的氣候差異,手術室溫濕度控制需個別化調整。各類硬體設備因環境溫濕度、存放空間、使用/耗損等條件各異,需因地制宜規劃保養、檢測功能及汰換頻率,以減少環境的微生物孳生,維護手術室使用安全性,降低病人感染風險。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