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運用標準化微生物監測方式提升高風險內視鏡再處理結果分析
投稿分類 感控監測
主委發表種類: 口頭
投稿標題(中): 運用標準化微生物監測方式提升高風險內視鏡再處理結果分析
投稿標題(英): Enhancing the Analysis of High-Risk Endoscope Reprocessing Outcomes Through Standardized Microbial Monitoring Methods
投稿摘要(前言): 高風險內視鏡為具有起立板的內視鏡,如十二指腸鏡、線性超音波內視鏡,相較一般內視鏡內部結構較複雜、不易徹底清洗,易增加病原體傳播風險,內視鏡再處理後監測異常,常是因不當的再處理流程導致。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於2018年提出內視鏡再處理建議作業指南、2019年FDA提出十二指腸鏡再處理之安全資訊,強調消毒與滅菌前手工清洗之重要性。2019年5月前本院高風險內視鏡採檢頻率為每季一次,採檢點為2處,前端elevator處未進行微生物培養,故依據指引建議修正採檢點、採檢方法及判讀結果,針對監測結果持續進行再處理品質監測。
投稿摘要(方法): 一、監測方式: 1、依據文獻指引及會議結論修改採檢點,將原本biopsy valve及biopsy channel調整為biopsy valve、suction channel、elevator channel、elevator、distal end 5個採檢點,採檢頻率由每季改為每月。 2、檢驗方法有擦拭法及沖洗法,沖洗法為打入10mL生理食鹽水後收集流出液體進行培養,更改為打入40ml無菌水,離心後取0.5ml塗抹於 BAP上。 3、依據2018年 guideline「Duodenoscope Surveillance Sampling and Culturing Protocols」當高風險內視鏡培養結果陽性時,由感染管制醫檢師先判斷菌落數及病原菌風險性,再介入相對感管措施。 二、優化十二指腸鏡再處理流程: 1、插入部末端(distal end):在擦拭外管時於先端部皺摺處以酵素紗(稀釋比例1:100)加強擦拭。 2、沖洗起立板管路(elevator channel) 酵素水10ml改為20ml。 3、增加起立板(elevator)刷洗步驟,改為先刷起立板後再刷洗內管,之後再刷一次起立板,避免有機物於刷洗內管時再次附著起立板上。
投稿摘要(結果): 一、2015-2018年十二指腸鏡監測biopsy valve、biopsy channel 2個採檢點,檢測結果皆無異常;2020-2023年每月進行十二指腸鏡5個採檢點檢測,共採集1415個樣本數,檢驗出高風險菌種<10CFU有6件,陽性率0.42%(6/1415),分別為biopsy valve 4件、elevator channel、distal end各1件,分離菌種為Candida krusei、Candida guilliermondii、Pseudomonas aeruginosa、Klebsiella pneumoniae;檢驗出低風險菌種<10CFU有52件,陽性率3.7%(52/1415),其中elevator佔6件,陽性率0.4%(6/1415)。 二、2處採檢點培養結果易低估感染風險的存在,透過優化再處理流程及標準化檢驗培養方式,更能精確發現異常缺失,避免造成病人感染風險。
投稿摘要(討論): 透過每月定期採檢監測並分析四年數據,發現elevator處培養為低風險菌種,陽性率0.4%,elevator channel仍能發現高風險菌種存在,顯示內視鏡微生物培養監測是內視鏡再處理品質管理的一個重要參數,為提升病人安全及確保再處理流程品質,積極推動高風險內視鏡邁向滅菌處理仍是未來重要政策。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