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醫療尖銳物品扎傷與血液、體液暴露事件之調查分析及處置

其他

壁報

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醫療尖銳物品扎傷與血液、體液暴露事件之調查分析及處置

Analysis of Needle-stick injury and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in a Medical Center in Southern Taiwan

醫療尖銳物扎傷是醫療照護相關人員常見的職業傷害,扎傷對象以醫師及護理人員為最常見族群,自國家政策推行全面使用安全針具後,因針頭回套造成的尖銳物扎傷事件明顯下降,反而由縫針、刀片及外科器械,與處理已用畢之尖銳物為主。此篇為2020年至2024年10月某醫學中心醫療相關人員暴露於病人血液、體液及尖銳物品扎傷事件,運用跨團隊合作整合執行尖銳物品扎傷事件調查及處置。

一、重視病安文化,鼓勵通報。二、逐關懷案及分析原因,並納入各職類教育訓練。三、每年由二級單位種子教官回覆針扎防治及安全針具操作成效。四、新進醫護人員必修安全針具操作課程。五、每季稽核針類廢棄物收集容器。六、會議回饋扎傷事件及宣導改善措施。七、由針扎發生單位,提出改善方案。

本院於2020-2024年10月醫療相關人員發生扎傷事件(含血液、體液噴濺)總件數共455件,分別為2020年100件、2021年82件、2022年77件、2023年105件、2024年10月91件。扎傷對象以醫師佔56.9%(259/455)及護理人員佔26.6%(121/45)為主。尖銳物品種類以丟棄注射針佔16.5%(75/455)、縫針16.5%(75/455)、外科器械13.2%(60/455)、血、體液噴濺10.8(49/455)、刀片10.1(46/455)。扎傷時醫療行為以手術中35.2%(160/455)為主、採血12.7%(58/455)、整理環境11%(50/455)。發生地點以手術室為主,佔40.2%(183/455),其外科部佔31.7%(58/183)、護理部18%(33/183)、骨科部15.3(28/183)。手術中發生原因:以他人導致之意外扎傷佔22.4%(41/183)及縫合傷口20.2%(37/183)及整理物品16.4%(30/183)為主。介入處置措施:1.手術室推預防針扎行動方案:於晨會、手術室管理小組及外科醫品會,宣導與回覆示教傳遞器械正確方法、固定角針及以輔助物拿取針座、術中全面使用安全針具;製作及張貼預防扎傷「宣導海報」,新進人員發放個人護目鏡等;2.骨科部晨會宣導傳遞器械過程大聲喊出互相提醒、配戴護面罩等。3.眼科部宣導針頭不回套,針頭即時放入收集盒,術中避免將針頭和鈍器混和擺放等。後續追蹤麻醉部血、體液噴濺事件由2023年4件至2024年降為0。此期間醫療人員曝觸感染原陽性件數共70件,其中HIV 18件(皆服用預防性用藥)、HBV 9件、HCV 39件、梅毒4件,後續追蹤皆無陽轉情形。

透過跨領域團隊合作,不斷宣導、教育訓練,使人員充分了解針扎的危害,採行安全的操作行為,以達到降低針扎發生的目的,提供安全工作職場。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