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以精神科急性病房COVID-19群聚事件探討醫院防疫政策之實施成效與困境
投稿分類 群突發處理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以精神科急性病房COVID-19群聚事件探討醫院防疫政策之實施成效與困境
投稿標題(英): Using the COVID-19 cluster incident in the psychiatric acute ward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dilemma of hospital epidemic prevention policies
投稿摘要(前言): 精神科急性病房是一個跨團隊、團體治療且感染風險因子較高的醫療環境,依病人性別或特性分區,情緒穩定之病人可於病房內四處遊走,有疑似感染症狀或自我傷害、暴力行為等,則安置於保護室或隔離病房。10月底在4天內共有4名病人COVID-19確診,感染源不明,故此急性照護病房疑似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成立。本文旨探討醫院防疫政策準則之權衡、採取介入措施之執行成效與人力不足確診員工提早復工等困境進行經驗分享。
投稿摘要(方法): 本文採觀察回溯法進行調查,事件發生於10月26日~11月8日,總確診人數共5名病人及1名工作人員,感染源不明確,推測病人可能在發病前已具有傳染性或無症狀的潛伏期傳播。依防疫政策採自主健康管理,將相同病原體的病人採取集中照護。但病人活動空間都在公共區域交錯重疊,幾乎都是接觸者,仍將同病室之接觸者分區隔離,該病房所有人員,若有症狀則進行篩檢。請假政策原預定11月1日開放病人外出,因應措施將政策暫緩。
投稿摘要(結果): 彙整事件發現該單位所採納之應變策略:原建議確診區先篩檢同病室接觸者,當確診數持續增加,改擴大篩檢。經由單位內部討論後,有呼吸道症狀者先進行篩檢,無症狀者觀察至隔離期滿即解除隔離。工作人員確診依規定病假為優先申請,快篩陰性可盡早返回職場。該確診員工無發燒及呼吸道相關症狀,人力吃緊下落實個人防護仍持續上班。 介入感染管制措施: 1.健康監測:若有呼吸道症狀者先進行篩檢。當確診人數持續新增,則全部篩檢盡早發現潛在病例。 2.隔離防護:個案採集中照護,工作人員不跨區,避免交叉感染。 3.團體活動:包括會議、職能治療等予暫停,待疫情趨緩後再行恢復。 4.訪客管理進入單位前,須先測量體溫並佩戴口罩。 5.單位內之公共區域、病人照護區、辦公室、員工休息室、廁所等場所加強環境清消,應以漂白水1000ppm擦拭消毒環境。 從最後一位確診個案(11月8日)開始,持續監測10天。這段期間護理長需每日填報動態病人追蹤表,關注新增病例,適時調整防疫應變措施。經10天的密切追蹤至11月19日止,無新增個案故結案。依COVID-19潛伏期兩倍監測原則,結案前,進行全面健康評估,確保防護措施執行之成效。
投稿摘要(討論): COVID-19疫情演變及疫苗保護力削減,醫院規範高於疾管署之政策,即使介入嚴格的防疫措施,仍可能發生群聚感染。應依醫療機構單位特性,將染管制原則內化於醫療照護作業流程中。該醫療單位可配合暫緩請假政策,阻隔感染源暴露風險因子,將事件傷害程度降至最低,以維護病人安全與工作人員的健康。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