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論文投稿
病人的安全就是醫院的基石 感染管制是病人安全的基石
提升內視鏡再處理流程之品質與成效
投稿分類 感控監測
主委發表種類: 壁報
投稿標題(中): 提升內視鏡再處理流程之品質與成效
投稿標題(英):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e reprocessing processes
投稿摘要(前言): 內視鏡檢查屬於侵入性醫療行為,重複使用器材需經嚴格的清洗及適當的消毒或滅菌程序,以確保病患安全及醫療品質。本院長期執行內視鏡再處理的定期監測,包括每季ATP檢測及每年細菌培養,並在110至112年間檢測合格率均達100%。然而,113年7月檢測結果顯示大腸鏡合格率降至92.8%(26/28),異常點皆為插入部,檢出菌種為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內視鏡管路蓋子合格率僅70%(7/10),其中3個蓋子檢出革蘭氏陽性菌(GPB)。此情況引發關注,本院立即啟動感染管制措施,進行再處理流程的全面檢視與改進,確保內視鏡檢查的安全性與品質。
投稿摘要(方法): 於113年7月5日感染管制室與特殊檢查室聯合檢視再處理流程及停用不合格設備,針對問題環節提出以下建議: 1. 支援人員清刷未落實:部分支援人員未依標準執行清刷程序。 2. 內視鏡管路蓋子未定期更換:未嚴格遵循每季更換規定。 立即介入感染管制措施: 1. 教育訓練:邀請內視鏡技術師資格主管,於7月5日至7月9日立即協助支援人員進行清洗流程教育訓練並回覆示教。 2. 潔淨度監測:支援人員每次清洗後立即進行潔淨度檢測,並每季固定檢測至少2件。 3. 管路蓋子管理:每季更換內視鏡管路蓋子,並保存更換紀錄。 4. 乾燥與儲存改善:引進內視鏡乾燥儲存櫃,縮短管路乾燥時間以降低污染風險。
投稿摘要(結果): 於113年7月5日與特殊檢查室討論後立即介入上述感染管制措施,並於113年7月19日進行複檢。結果顯示大腸鏡2件及處置蓋10個皆均合格,內視鏡恢復正常臨床使用。第四季於113年11月進行ATP檢測8件皆合格,流程改善成效顯著。
投稿摘要(討論): 內視鏡作為重要的診斷與治療工具,隨著應用範疇的擴大,其再處理流程的品質對患者安全至關重要。本次事件凸顯內視鏡再處理中的潛在風險,亦反映流程監控與規範執行的重要性。建議依據「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內視鏡再處理指引」,定期檢視內部流程,並進行以下改善: 1. 設備管理:確保所需設備充足,避免因缺乏導致程序偏差。 2. 人員訓練:每半年進行相關人員的教育與技術提升,降低因人為疏失而導致污染。 3. 監測與回饋:持續進行細菌培養及內視鏡潔淨度檢測,並將結果回饋單位,促進改進。透過以上措施,可提升內視鏡再處理的整體效能,確保病患安全與醫療品質的穩定性。
稿件檔:
加入會員 | 忘記密碼
1.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
2.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3.感管之友轉正式會員沿用原密碼。
帳號
密碼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