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LOGO

歷年發表稿件

COVID-19疫情對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病人之醫療費用耗用及致死危險因子

感控監測

口頭

COVID-19疫情對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病人之醫療費用耗用及致死危險因子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care Expenditures and Mortality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p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美國國家醫療安全網絡(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分析COVID-19疫情爆發,造成2021年和2022年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事件惡化,其中包括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LABSIs)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發生率顯著升高。此外,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發現,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COVID-19由2021年第19名竄升至第3名。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國內COVID-19社區疫情對CLABSIs病人之醫療費用耗用情形與造成病人死亡之重要影響因素。

研究對象:某醫學中心2019年4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期間,符合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定義之住院病人。將研究區間分三個階段,包括COVID-19疫情前期為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第一波社區疫情期為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以及第二波社區疫情期為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
研究設計:回溯性個案對照研究方法。
統計檢定:2組類別變項以個案數和百分比呈現,並以X2或fisher’s exact test檢定;連續變項以平均數±標準差或中位數(全距)呈現,並以t-test或無母數分析。3組間的連續變項則以Kruskal-Wallis 檢定。再以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造成死亡的顯著危險因子。

2019年4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期間發生醫療照護相關血流感染共1,565人次,其中CLABSIs共298人次(19.04%),分別為疫情前期101人次(33.9%)、第一波社區疫情118人次(39.6%)和第二波社區疫情79人次(26.5%)(p=0.001)。分析三個時期發生CLABSIs病人之年齡、性別、是否住加護病房、具有任一抗藥性菌,以及醫療費用耗用和死亡比例皆未達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5)。但是在感染前住院天數檢定發現,第一波社區疫情中位數為25天vs.疫情前期20天 vs.第二波疫情期18天,以及總住院天數中位數(51天vs.42天vs.40天)達統計學顯著差異(p<0.05, Kruskal-Wallis test)。以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在控制相關干擾變項後發現COVID-19疫情爆發並非造成CLABSIs病人顯著影響因子,而增加死亡風險的顯著因子包括感染任一常見抗藥性菌(OR=2.01,95%CI:1.46-2.76)、住加護病房(OR=1.92,95%CI:1.28-2.89)、感染前住院天數(OR=1.02,95%CI:1.01-1.02)和年齡(OR=1.02,95%CI:1.01-1.02)。

研究發現國內COVID-19疫情並非CLABSIs病人死亡的顯著影響因素,而日益嚴重的抗藥性菌問題,是現今大家必須迫切面對的防治重點。

會員專區

1.感管之友: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
2.正式會員: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